2007年2月26日星期一

比较《红楼梦》与《浮士德》的时代表现

中国的整个文化精神,都集于曹家,而曹家的灵魂,又集于曹雪芹一人。因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整个的灵魂。如果要说,但丁是意大利精神的代表,莎士比亚是英格兰的代表,塞万提斯是西班牙的代表,歌德是德意志的代表,那末,曹雪芹就是中国灵魂的具体化。

每个社会似乎都有一个中心组织,这个组织,可以说是集中了此种社会的各种精神。要是哪个作家能抓住而且表现了它的精神,那么他就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例如从拉辛的作品你可以了解十九世纪的法国沙龙文化;从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你又可以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读《浮士德》你就能走近德意志。中国社会的中心组织,从古至今,是大家庭名家听越大,成分越复杂,则与接触的亲戚朋友也月多,这个家庭所达标的社会方面也就越广。即以贾府来讲,除自家人,包括我们熟悉的宝玉、黛玉、宝钗、刘姥姥等外,还有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等共计400多人。护花主人在《增评补图石头记》中有云:“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评书戏曲、对联扇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论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匠作构造、栽花种果、畜养禽鱼、针线烹调、巨细无遗;论人物则方正明 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外洋诗女、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优伶、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俱有;论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廉贪、 宫闱仪制、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夭折、暴病亡故、投河跳井、悬梁被逼、吞金服毒、撞阶脱精等,亦件件皆有、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宏大精妙、经伟繁富、令人叹为观止。
事实上我们全都是些集体性人物,不管我们愿意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而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这些在歌德临终前一个多月所讲的话,表明他经过一生的彷徨、探索、思考,终于明白了任何人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而必须摆正自己同时代、同人群的位置。
歌德这个有关“集体性人物”的提法,是非常深刻的。这一提法科学地说明了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传统、个人与大众的辨证关系。歌德曾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有时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包括艺术事业),要靠天才、靠神的力量;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强调的却是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依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真正领悟了歌德的这番话,就能摆正自己在社会人生中的位置,不致因夸大个人的作用而自怨自艾,甚至误入歧途。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的生存与生活离不开其他的人。所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那些“集体性人物”就是清朝社会的缩影,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如是而来,读读这些时代巨著对我们就真是大有裨益了:
借古鉴今,若把每个不坏的人当作朋友,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
日积月累,数日后就能拥有无数的朋友,有乐趣,有帮助,有意义,有情谊。
两个假期中,我分别读了《红楼梦》与《浮士德》这两部巨著,于是产生了把它们两个比较来写读后感的想法。鉴于能力和时间有限,只敢斗胆作这个极小方面的比对。

*赶制结果,实为劣作

评论:

没看过。。。不评价勒~
占个位置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