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整个文化精神,都集于曹家,而曹家的灵魂,又集于曹雪芹一人。因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整个的灵魂。如果要说,但丁是意大利精神的代表,莎士比亚是英格兰的代表,塞万提斯是西班牙的代表,歌德是德意志的代表,那末,曹雪芹就是中国灵魂的具体化。”
每个社会似乎都有一个中心组织,这个组织,可以说是集中了此种社会的各种精神。要是哪个作家能抓住而且表现了它的精神,那么他就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例如从拉辛的作品你可以了解十九世纪的法国沙龙文化;从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你又可以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读《浮士德》你就能走近德意志。中国社会的中心组织,从古至今,是大家庭名家听越大,成分越复杂,则与接触的亲戚朋友也月多,这个家庭所达标的社会方面也就越广。即以贾府来讲,除自家人,包括我们熟悉的宝玉、黛玉、宝钗、刘姥姥等外,还有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等共计400多人。护花主人在《增评补图石头记》中有云:“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评书戏曲、对联扇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论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匠作构造、栽花种果、畜养禽鱼、针线烹调、巨细无遗;论人物则方正明 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外洋诗女、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优伶、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俱有;论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廉贪、 宫闱仪制、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夭折、暴病亡故、投河跳井、悬梁被逼、吞金服毒、撞阶脱精等,亦件件皆有、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宏大精妙、经伟繁富、令人叹为观止。”
“事实上我们全都是些集体性人物,不管我们愿意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而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这些在歌德临终前一个多月所讲的话,表明他经过一生的彷徨、探索、思考,终于明白了任何人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而必须摆正自己同时代、同人群的位置。
歌德这个有关“集体性人物”的提法,是非常深刻的。这一提法科学地说明了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传统、个人与大众的辨证关系。歌德曾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有时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包括艺术事业),要靠天才、靠神的力量;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强调的却是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依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真正领悟了歌德的这番话,就能摆正自己在社会人生中的位置,不致因夸大个人的作用而自怨自艾,甚至误入歧途。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的生存与生活离不开其他的人。所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那些“集体性人物”就是清朝社会的缩影,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如是而来,读读这些时代巨著对我们就真是大有裨益了:
借古鉴今,若把每个不坏的人当作朋友,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
日积月累,数日后就能拥有无数的朋友,有乐趣,有帮助,有意义,有情谊。
两个假期中,我分别读了《红楼梦》与《浮士德》这两部巨著,于是产生了把它们两个比较来写读后感的想法。鉴于能力和时间有限,只敢斗胆作这个极小方面的比对。
*赶制结果,实为劣作
2007年2月26日星期一
[+/-] |
比较《红楼梦》与《浮士德》的时代表现 |
2007年2月16日星期五
[+/-] |
《文革笑料集》 |
你们笑什么?你们笑你们自己!——果戈理
这几天,我以极大的兴趣和极快的速度品完了一本旧书《文革笑料集》。
此书摄取了近300个历史片断,以七分纪实、三分传闻的笔墨再现了那些个难忘的往事。
我在捧腹打滚之余颇有所感,再此将两则铅字转为字节数据。
但是为了不影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并避免被“无限上纲”到政治范畴,所以特别注明:
1)此书是光明正大允许出版销售的书籍;
2)以下文字不代表鄙人意见。
连衣裙风波
几个男青年到同伴M的家中玩,看见M的后院晾晒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一问,知道是M的大姨过去穿的,“文革”一来再也不敢穿,只好锁在箱子里,都发霉了,趁天气好拿出来晒晒,几个小伙子以连衣裙为话题,诅咒现在衣着是“军便服”统治时期。其中一人突然提出打赌:谁敢穿上这件连衣裙到街上逛一圈,奖给谁十个冰淇淋。于是M自告奋勇穿上了连衣裙。要出门时,他又顺手抓了一顶白布凉帽。这样,十个冰淇淋到手,几个小伙子嬉笑一阵了事。
谁也没料到,M逛一圈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刚出门几步时,阶级斗争觉悟很高的街道大娘就注意上了。一份《敌情通报》很快发到全县各个基层的单位。《通报》称:美蒋空降女特务窜入我县境内,穿白色连衣裙,戴白色夏威夷凉帽,个头很高,大约一米七左右云云。
紧接着是全城戒严,先明察暗访。查来查去还是查不着,就召开各级大小检举会,号召全体革命群众检举揭发特务躲到哪家。应M听到这事,不禁笑出了声,说这事是他们几个人开玩笑干的。他也没想到,这一坦白竟然是自己被抓去拘留了十天。
造原子弹风波
“文革”中期武斗四起,弱肉强食,某市“狂飙造反纵队”因力量弱被赶出了城,逃到了地处偏僻的某军工厂。为了夺回地盘,报仇雪恨,“狂飙造反纵队”造出舆论,将在近期内制造出小型原子弹,决心在保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决战中夺取最后胜利。并且利用自办的小报,不断刊登文章和图片,宣扬——原子弹即将装配完毕。
消息传出,另一派“前仆后继革命战斗军”吓破了胆。他们认为,“狂飙造反纵队”有很多大学生是学核物理的,又占着军工厂,造出小型的“土原子弹”是完全有可能的事。于是,赶忙一面草拟《告全国人民书》,组织声势浩大的反核游行,自我壮胆说自己掌握着革命的“精神原子弹”,这
“精神原子弹”是足以抵挡任何核武器的;同时又派遣了“尖刀特务排”,乔装深入敌后,破坏对方的“原子弹”。
经过坚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并献出了三条人命,“尖刀特务排”摸清了情况。原来那颗“原子弹”只是个铅皮敲成的空壳。
2007年2月9日星期五
[+/-] |
观《满城尽带黄金甲》有感 |
*以下仅为个人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五代十国间。中原大乱,盛唐灭亡.群雄拥兵自立。王 以禁军都尉身份,领兵造反,自立为王。为巩固权力。他逐前妻,迎娶梁国公主为 后.从而得到梁王支持,稳定了政权。前妻留下一子元祥。王与后又先后生下二子元杰、元成。王 东征西战国力渐盛。立元祥为太子,封元杰为将军。王对前妻始终不忘,后宫内立其画像,谎称前妻已死。时时悼念。王与后的关系始终不好,后宫寂寞。终有一日后 与大王子元祥通奸乱伦, 而大王子、宫女之间的恋情更是复杂。故事开始于王登基二十五年后重阳节的前一天……
金碧辉煌的宫廷里,心绪不宁的皇后领着王子们在等王。宫闱上下,因为这个即将到来的重阳,忙碌得有序而繁密。一场盛大仪式准备就绪,王 却悄然回宫,他好像要有意冷落那些恭候已久的人们,不给他们一个稍微镇定的机会去察言观色,暗自忖量。独自一人的时候他开怀大笑,他的笑里好像有很多的秘密。
各方为权力、情欲展开明争暗斗,最后矛盾不可避免地总爆发,所有争斗的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空荡荡的皇宫内只剩下大王孤独的身影,大殿外则是一幅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悲凉景象……
《满城尽带黄金甲》由张艺谋执导,是一部耗资3.6亿元打造的电影。除了台前演员强劲,有蜚声国际的周润发、巩俐及实力派影帝刘烨、最佳新演员周杰伦演出外,幕后班底亦甚有来头,由奚仲文担任服装设计,配乐方面更由曾为《花样年华》、《十面埋伏》及《霍元甲》等担任音乐总监的梅林茂操刀。张艺谋为了将富丽堂皇的大唐盛世呈现眼前,花上不少财力、人力和时间,他出动接近300个工人,以5个月时间,日以继夜在横店影视城内重建原大的故宫,宫内宫外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宫内金碧辉煌、处处贴金,所有布置包括门及600条柱,全数雕菊花为图案,并漆上金黄色,加上色彩鲜艳的玻璃装饰,在灯光映照下,金光灿烂。而整个皇宫更铺上特别订制、长达1000米的丝绒地毡。宫外也一样极尽奢华,整个皇宫的外墙同样雕满菊花图案,总长度超过600米,俨如一幅巨型菊花壁画,加上用超过300 万盆真菊花铺满13万平方尺(面积相等于约25个足球场)的花海,登上宫内的露天长廊则铺上一条逾500米长的红、蓝色地毡,沿途摆放超过600盏晶莹剔透的宫灯,甚是壮观,单是睇景已目不暇接——在中国电影史是毫无疑问的大手笔。
这样的大制作,理所当然地天生具有票房号召力,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内地票房过3亿指日可待”,还获得了由全国院线、影院授予的“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和“中国电影市场杰出贡献奖”。
好一部“文化搭桥,经济唱戏”的饕餮盛宴!
真是严格贯彻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政策啊!
难道,大导演就只有靠拍点这些“宏伟巨制”来表达心中的美学观点吗?
我国璀璨深远的历史文化可表现的就只有这些阴谋私欲吗?
只有这些商业大片在中国市场才不会亏本吗?
我国的发展战略之目的就仅仅是为了保持GDP高速增长吗?
我想,这一切都是市场的引导,而市场是由观众的倾向决定的。又如“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物质”一样,观众的价值取向也会受市场初端的影响。所以说观众的审美情趣与影片的主题和品位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那么,在这样一种态势之下,影片就更需要担负起正确引导观众价值观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去充当个“市场经济强心剂”的“光荣先锋”。
由《满城尽带黄金甲》看去,近年的类似影片还有《无极》《夜宴》,它们都讲的那些宫廷阴谋与道德伦理,都是大导演的大制作,都有不错的票房收入,但它们都无一例外的落入了竖满观众不良口碑的坟墓中,惨败在进军奥斯卡的征途上,迷失在铜臭的海市蜃楼面前。
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评说:“邪恶终将为正义所战胜。”
这些国产大片都喜欢表现所谓复仇的主旋律。但是,所有复仇者和复仇对象、统治者和造反者、权威代表者和秩序颠覆者,几乎都没有哪一方是正义和良知的代表。若把《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原著《雷雨》做下对比就不难发现改编以后,原著中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都模糊不清了,正反面人物的分界线也淡化了。拿《雷雨》中无辜善良的四凤来说,其对应的形象就是蒋蝉,一个参与了毒害皇后阴谋的与大王子“扰乱后宫”的宫女。而原著《雷雨》强调的却是觉醒和反抗;《雷雨》中也有幻灭,但那种幻灭下伴随着的是另一个被赋予了正面道德价值内涵的阶级的崛起。但改编后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变味成了一个宫廷戏,所有故事人物都是以暴制暴、残忍相害。 所以不难想象,《雷雨》能经久不衰被无数代人重演,而《满城尽带黄金甲》只有“笑容已泛黄”——沉睡在“国产大片”的名单里。
与 “国产大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大片。其内容主要以爱情、自由、人性、正义为主,可以说“国产大片”尽讲反面教材,但美国大片中都是光辉的正面形象。也许有人又会给其打上“个人英雄主义”的贬义标签,但这就是别人美利坚民族的文化,人家始终以其为荣,并在发扬光大的同时强调团队精神。而不像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有5000年灿烂的文明不挖,偏要搞点黑暗的闹剧,再象征性地来那么点“小儿科”的“仿真电脑特效”——年度巨献就这么粉末登场了。然后请它十几个主持人、烧它几百万人民币、请点闪亮的耀眼的明星来这么一吆喝、捣鼓一场“全球首映盛典”(都这么“辉煌”了,我们的制片人都还闷闷不乐地嘟着小嘴不高兴呢:巩俐和润发真不耿直,不来给我捧起)——哇!无数的粉丝涌动,无数的黄金满目琳琅、无数的票房捷报频传——全国总动员,一场淘金热顿然掀起。
殊不知,这么大的一个宝贝,在中国可以横行霸道、垄断放映厅、翻云覆雨、勇夺票房冠军,结果拿到老外那里一瞧,顶多算个中档电影卖个学生票的价格,再加上国外主流媒体的那么一评——哎!彻底玩儿完!把杰王子的“天真之语”送给老谋子:“我知道会输…”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电影事业,特别是这些本来口碑都还不错的、作为中坚力量的第5代导演,
应该把目光放在真正的艺术上(看看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拿唐朝的开放开涮吧),
回归到生活中去(忆忆你们脍炙人口的早期作品吧),
为观众呈现真正的美;
不要满眼浮华(想想山区的孩子吧),
成为市场的奴隶(明星的号召力可以大过我们象征光明的毛主席吗),
这样只会恶性循环。
2007年2月5日星期一
2007年2月4日星期日
[+/-] |
学生说 |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貌岸然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太人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在校之大、中、小学生,不耻相师,而师亦乐教之。校园之环境幽雅,设施齐全;于内文化生活丰富,在外交流频繁,如唐之刘禹锡《陋室铭》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乃学习,学习兼苦并乐。虽负学重之担,却如履轻舟,游刃有余。或乘风破浪,或大鹏腾达,或精忠于国。无论何往何去,皆不忘恩师之教诲,之奉献,之鼓励,之关心。
注:改编自唐·韩愈《师说》